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员心语

栾志强:教育改变中国的峥嵘岁月

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希望教育部门的同志大胆解放思想,争取主动。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到9月25日终于有了结果。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招生工作文件。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两个文件,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在创新发展中取得了辉煌成就,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进步,建立了较为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质量不断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撑。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5%提升至2017年的42.7%,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目前,全球高等教育在学人数1000万以上的有3个国家,我国3699万,排名世界第一,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这也是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其本质是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一思想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影响深远,形成了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确定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办学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实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谋划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既是指明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要坚持人民立场,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征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是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国际学院lu的创立和发展也是借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国际化的进程,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筚路蓝缕、勠力奋进,大胆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地成功经验和成果,走出一条具有农大特色的教育国际化道路。面对“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际学院更应把握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的机遇,结合自身优势特点,从实际出发,做好长期发展地规划,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层次,向世界传播我国的教育和文化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做出贡献,将教育国际化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对我们每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忘正确的价值导向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石,不断地修炼自己,脚踏实地,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栾志强,国际学院副教授)

浏览量: